查看原文
其他

开跑车送孩子上学被踢出群 到底是谁“玻璃心”?

近日,霍先生遭遇了一场麻烦,开法拉利跑车到学校去送孩子上学,结果在门口的时候,被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于是当天晚上老师就在家长群向霍先生发起建议,让他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来接孩子上学,理由是:

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而霍先生回怼,却被 踢!出!群!


据了解,霍先生来自杭州,任职于当地某公司高管,年收入数百万元。对此事,他认为“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

在群里他为自己辩解称:

如果开跑车就攀比,那是不是你们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你们服务呢?

刚刚辩解完毕,霍先生就发现班级群已经将他踢了出去……霍先生称,怎么会引起这么大反应,造成这样的局面也是他所没想到的。

如今霍先生非常担忧,害怕在学校自己孩子会遭到其他人的孤立和针对。这也让他想不通,开个法拉利也成错了?

在家校关系本就敏感复杂的现状下,这件小事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孰对孰错?恐怕没那么简单。

从事情的起因来说,教师保护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在孩子心里种下公平、平等的种子,假如早早地就过度重视物质的话,显然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但是,有了美好的目标,却未必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一个爸爸能不能开豪车接送孩子?当然能。正如这位父亲所说的,钱是他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了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的车来接送孩子吗?

网友评论▼

@九啊九月九:老师和家长不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难道还能让整个世界的奢侈品都消失吗?



@Around the world:哪个小孩子不希望自己拉风一点,我要是小孩子,能坐跑车上学高兴死了。另外,哪个家长不攀比成绩,哪个班主任之间不攀比教学质量?开好车接送倒成攀比案例被批判一番。这就跟穿校服防攀比的理由一样一样可笑。家长酸到掉牙了倒是真的。


@噹噹和七喜:设想一下,如果群里每个家长都有能力开跑车送孩子,上学还会有这个问题么?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更好的物质生活难道你老师不追求?自己达不到就要求别人不能用。开跑车上下学对他来说是生活,对老师来说是显摆。人家说的一点都没错,没偷没抢,凭什么为你再买一辆所谓的普通车。

@solareclipse: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这些经济无能又心理幼稚的家长。


@唐伯虎点蚊香:老师有这种担忧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不是在一个贵族学校读书,但是老师和跑车家长的情商都稍弱,这种时候应该老师和家长私聊而不是在群里面聊,这样很容易激发家长们的对立情绪。


专家谈:老师家长都有不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位家长的言语反应过激。这位家长太过简单地认为,用跑车送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实际上,给孩子最好的,最关键的是你要给孩子为人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储朝晖:教师和家长之间是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只有树立一种平等的意识,才是培养孩子的最为关键之处,才是好的教育。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说到底是家长的权利,是否引发攀比,这取决于教育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家庭财富。于老师而言,老师不能因为开跑车就把家长移出群。家长群本质是工作群,要通过群布置学校工作,老师不能把家长移除家长群,这并非自发建群。







熊丙奇:难道为防止攀比,今后学校都要求所有家长骑共享单车送孩子上学?每个家的车不一样,就会产生攀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这就牵扯到班主任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经济条件、政治资本相差很大,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的风气,家长有可能会有甚至是刻意的炫耀行为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而老师则起到一种屏蔽的作用。这位老师的正确做法,首先应该是跟家长进行沟通,要在让家长认识到这种现象的不合理性,把教育家长放在前面。”洪明表示。







洪明:从老师的行为来讲,如果老师仅是因为家长用跑车接送孩子上学就把家长移除家长群,这是不妥当的。但是,从客观效果来讲,家长的这种行为确实有可能会助长孩子特别是经济上的攀比心理。







其次,老师要渗入到对孩子及整个班级的教育,在班里树立一种良好的氛围,规范孩子及家长的行为。

媒体评论

辽宁卫视:


中国青年报这位耿直爸爸的发言显然触怒了老师,但话糙理不糙。何况其他孩子真的有这么脆弱吗?其实,一个孩子怎么看待一件事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引导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对于开什么车的问题,影星刘烨讲过一个故事,他的太太因为保姆教孩子认识车标,就把这个保姆辞退了。因为她不想让孩子知道车的贵贱,从而生出区分之心。这种做法当然有点极端,但也不失为一个值得参考的思路。归根到底,假如家长觉得车子只是代步的工具,那么不管面对什么车,自然都能够保持平常心。但是,假如家长自己就觉得车子是财富的象征,是区分人群的标准,那么,孩子当然也免不了这么想。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落差”的考验。一个社会最大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财富上的绝对公平。人和人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必然是有差距的,怎么面对?这正是教育的好机会。假装差距不存在,世界已经“大同”,只能是自欺欺人。假如由此产生“仇富”心理,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培养健康的财富观,也是教育应有的内容。面对财富,很多成年人都未必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一方面爱钱,一方面却又耻于谈钱,矛盾的心理导致了很多问题。其实,谈“钱”没什么可耻的,因为挣钱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我们辛苦工作的回报。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通过正当渠道挣的钱,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消费,无需遮遮掩掩。实际上,一个人在获取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一个人在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所以,教师要求家长不开豪车,本来就不太合理。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似乎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是不是太专制了呢?就算是家长错了,也得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啊!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呢?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可以在沟通中获得某些收益。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教师和家长之间,如果是这种服从关系的话,所谓的家校共育还怎么做?

在面对家长的时候,这位老师尚且如此“不留情面”;面对孩子的时候,又会如何?这种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潜移默化,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权威说了算的,别人都没有说话的余地?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在互相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恐怕比开个豪车的危害大多了。

教育是对人心的养育,仅仅有美好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实施不恰当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


红网有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老师和其他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车家长回怼,钱是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啥不对?然后,他就被移出了家长群。

说实话,家长群是最无聊的一种群,最常见到的聊天内容,除了老师布置任务宣布事宜,大体就是“收到”以及“谢谢老师”之类。那是马屁精表演的天堂,可能有些老师会很受用,赖以提升自我良好的社会地位感。


当然,作为家长,加入学校的家长群,既是你的义务(你得配合学校和老师工作),也是你的权利(你有权了解学校和班级情况)。我不知道这则新闻里,踢人的群主是谁;如果是老师,其实不妥,侵犯了家长入群的权利。


事件的起因,是有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进而遭到其他家长非议。不清楚这是个什么学校,如果并非收费昂贵的私立贵族学校,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普通人家。居然有家长开着跑车接送孩子,自然是比较显眼的。


问题是,人家开跑车也好,骑自行车也罢,总归是人家的权利。哪怕是炫富,也并不犯法的。有的家长觉得再有钱,也得低调一些。还有的家长建议再买个普通点的车,反正也不差钱。


跑车家长回怼“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车为你们服务”,话是很冲的,但道理并不歪。开什么车,是人家的权利。不能因为你买不起,所以就觉得有权要求别人,只能买你一样的。


社会永远是分层的,一山还有一山高,不要指望大家财富水平一样。或许开普通车的觉得开跑车太拉风,人家开奥拓的何尝不觉得你开奥迪太拉风呢。


不喜欢太出众,觉得随大流才安全,的确是国人的常见心理,一是因为过去穷惯了,二也是因为认定“有钱可耻”的日子,逝去并不远,心理仍然有阴影,害怕炫富会倒霉。

只要卸下这样的心理负担,凭本事挣钱致富,理应是很光荣的事,这也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市场经济就是要鼓励大家合法致富的。


所有交易的达成,只要是自由的且合法的,之所以能让人因此致富,必然是因为他提供了更稀缺的或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因此也更多。


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会让其他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吗?也许有。但是,是否真的不利于教育呢?那就得看怎么教育了。


如果你教育孩子,开跑车是炫富,甚至是可耻的,那就会给孩子种下仇富的种子,自己非但不想努力致富,还仇恨别人努力致富,那当然是极坏的教育。


如果你教育孩子,开跑车是本事,只要人家合法致富,你可以羡慕,但不要嫉妒,更不要恨。因为,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长大了做市场的信徒努力工作,没准儿你也可以。


明明社会是分层的,却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不告诉孩子现实,这并不是好的教育;直面现实的同时,给孩子种下合法致富光荣的种子,激励孩子努力,才是满满的正能量。


那些给老师打小报告,向其反映有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并借助老师施压的家长,可能自己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那种“有钱可耻”式的。那是有问题的,不要再教给孩子。


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恐怕不是不利于其他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会让孩子们攀比,而是家长们自己害怕被拿来比较,故而拿孩子说事儿罢了。


这才是真正的不利于教育。家长在开跑车上比不过,或者不想比,跟孩子说清楚就好了。但你依然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钱是个好东西,不是个坏东西,跑车也不是。

新京报:“跑车送学”虽是个人权利,但不可避免影响小学生心智


虽然截图的真实性仍无法确认,但其已经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两极讨论。从网友们的留言来看,支持“跑车家长”的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跑车家长”是凭本事赚钱,开什么车接送孩子是他的权利,他人无资格干涉?


这样一来,对“跑车家长”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的网友,貌似在道德上就占据了下风,仿佛你一有不同看法,就证明了你是弱者心态,看不得别人发达。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跑车送学”虽是个人权利,但这种场景出现在校园门口,不可避免地影响小学生的心智,引发攀比心理。


心理学如此解释攀比心理,它“是个人发现自身的某项内容与对照的个体发生偏差距离时,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简言之,攀比就是对比基础上的嫉妒甚至是憎恶等情绪。


围绕“家长开豪车送孩子上学”上的争议,无非是一个如何遏制攀比的议题。这一直是心理学的难题,但它并没有治本之策,因为人们发现,只要人类有所追求、对身份认同有执念,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减少攀比内容是遏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认为,遏制个体负面攀比心理的繁殖,比较可行的是两个策略,一个是将负面攀比转化为正向激励,即学习他人优点,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第二个是尽量减少攀比内容。


显而易见,第一种策略对成年人较为有效,但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尚不成熟的幼儿、小学生来说,就更显得深奥了。所以,很多家长认为用疏导的方式遏制豪车家长给其他孩子带来的攀比心理,并不靠谱。


而第二个策略——减少攀比内容,对孩子来说却是最适用的,因为孩子“不懂”,所以学校、家长、社会就尽量为他们构筑一个单纯的空间,让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接受符合他们心智的概念。


因此,很多学校规定学生上学期间,一律穿校服,这虽然可能会影响学生青春勃发的审美,但它却很大限度地避免孩子在穿着上进行攀比。


在日本,学校一般都不准家长把车开到学校门口,家里再有钱,也只能隔着老远把孩子放下,即便是公主也是如此。前两年,日本皇室公主爱子跑步上学的图片刷爆中国人的朋友圈,引发不少中国家长对送子上学的反思。爱子之所以“跑步上学”,是因为日本皇室认为,如果直接送公主上学,容易显示她的特殊化,不利于公主与同学的平等相处。


以此对勘不少中国家长,虽然学生可以攀比的内容无穷尽,但他们却可以尽可能地让攀比的内容和机会减少,避免孩子从幼儿阶段便养成负面的攀比心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窃以为“跑车送学”虽是个人自由,但不应该被提倡。因为“跑车送学”是刺眼的差异性存在,它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爸爸是开跑车到校,我爸爸却不是?疏导的大道理孩子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攀比的心理冲击和负面效应是真切存在的。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质疑“跑车送学”,绝非为“仇富心理”辩解。有钱人也应明白,低调的有实力,从来就不是一件坏事。让孩子单纯一点地成长,才是真正地替孩子着想。




来源:中国日报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未来网、红网、搜狐教育综合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